在当前中国经济状况下确实是急需要加息的,比如泛滥的流动性需要加息将其回收到银行中。
《财经》:不错,2002年6月布什发布了《美国住房挑战》白皮书,2003年国会又通过了《美国梦想:降低支付法案》,就是为了实现上述目标。首先,农民要变,他想把宅基地承包地拿出来搞经济作物,搞民俗旅游,建出租房。
不要只看高科技泡沫破裂,那是因为互联网公司被炒得太高,现金流与市值不匹配,实际回报率不高,但不等于互联网不行,像谷歌、脸谱、雅虎,如同微软、因特尔,还有甲骨文、思科等都属于技术和商业模型全球领先的新型大公司。第三,还有传统思想的影响。中国的高投资率与高消费增长率紧密相关。信息服务、研究设计、教育培训、旅游休闲、文化体育、医疗保健等行业提供的新就业岗位数以千万计。中国的信息化也在前进,有些尖端行业如高速铁路、新能源和新发电设备等已经靠近世界先进技术,但国民经济的综合发展水平还差很远。
义务教育从60年来看比较慢,但最近很快。第四,主要经济体共同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这符合所有人的利益。如何适应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变化,趋利避害,有所作为,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
我们应当遵循城镇化发展的规律,抓住城乡人口结构转折的重大机遇,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构建城镇化战略格局。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建议》精神实质,真正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统一到中央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部署上来。还应看到,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没有因为国际金融危机而改变。十二五时期,是改革的攻坚时期,不加快改革,就可能贻误重要战略机遇期,丧失已有的发展成果。
无论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还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服务业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都要切实加强节约增效和生态环保。在这个过程中,既要促进经济转型,也要创新体制机制。
把握好十二五时期发展的主题和主线,是深刻理解和贯彻落实《建议》精神的关键。要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健全基层管理和服务体系,提高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从这个意义上说,转变也是改革。国际金融危机催生新的科技革命,世界可能进入创新集聚爆发和新兴产业加速成长时期,绿色发展成为一大趋势。
全球科技产业变革趋势,为我国发挥后发优势、实现技术和产业整体跃升创造了条件。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协调,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社会领域既有事业也有产业。与此同时,世界范围内经济结构重组引人关注。
对能够引进的技术,应善于站在巨人的肩上,搞再创新和集成创新,缩短创新的进程,获得最大的国家利益。应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文化市场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二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孕育新突破。要面向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加快发展服务业,加强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建设。
深刻理解《建议》的精神实质和十二五规划的主题主线,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创造力。全球范围内,绿色经济、低碳技术等正在兴起,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竞争日趋激烈。投资是扩大内需的重要力量,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需要保持适当的投资增长速度,但如果投资率过高,各方面条件难以承受。加快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技术,大力推进节能环保技术改造,努力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把节约和环保贯穿于生产、流通、消费、建设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近些年来,尽管我国社会事业有了很大进步,但总体上依然滞后于经济发展,仍是现代化建设中的一块短板。
我们已经取得的发展成果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基本实现现代化还需要继续奋斗十年、几十年,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的任务仍然繁重而艰巨。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
要着力把握发展趋势,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模式,完善发展机制,破解发展难题,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我国已经进入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
即使是政府提供的基本部分,也应注重利用市场手段,通过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效率。现在,我国经济规模已位居全球前列,但人均国民收入仍排在世界百位左右。
我们应当顺势而为,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同时,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基本的部分属于公共产品,保基本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消费率偏低。应当把政策重点放在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上,把增投资与扩消费、惠民生更多地结合起来,实现一举多得。
要更加重视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进一步明确改革的优先顺序和重点任务,进一步调动各方面改革的积极性,切实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为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提供有力保障。我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内需潜力是促进我国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最大优势。
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教育和武装各级领导干部,加快建设学习型政党,不断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破解发展难题、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的能力,完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努力调动各方面推动科学发展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积极性,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处理好转变与发展的关系,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国际经验表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3000美元向10000美元提升的阶段,既是中等收入国家向中等发达国家迈进的重要阶段,又是矛盾增多、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我国发展到今天,社会事业这块短板如不尽快补上,就会拖经济发展、扩大内需的后腿。
通过建机制,做到保基本、促公平、可持续,形成符合国情的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有的发达国家还实施扩大出口战略,推行产业回归和制造业再造,力求改善贸易失衡状况。特别是一些主要经济体为刺激本国经济复苏,持续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大量投放流动性,可能会引起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推动能源资源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世界经济不确定性仍然较大,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依然存在,各国经济复苏仍不均衡,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
转方式与谋发展是内在统一、相互促进的。从国际经验看,以内需为主导,是大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途径。
要把推进社会领域发展改革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和公共财政支出的优先方向,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与全面进步,增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能力,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我们应做更加艰苦细致的工作,把这些惠民利民的事情办实办好。
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基础在教育,把人口多的压力转化为丰富的人力资源、人才资源,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是我国未来发展的巨大潜力所在,可以形成新的比较优势。要更加注重就业创业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作用,更加注重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在再分配中的作用,通过健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调节体系,合理调整国家、企业、个人分配关系,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明显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持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